据汉能负责人介绍,其薄膜太阳能组件具有温度系数低、弱光发电性好等特点,同时具备能耗低、无污染、柔性可弯曲、光照角度要求低等优势,最适合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技术需求,可与火车站、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等大型建筑完美结合。
并预计2019年,全球分布式光伏市场总投资额有望超出1140亿美元全球权威市场分析商GlobalData最近发表报告,预测未来几年,分布式发电市场将呈大幅扩张态势。
薄膜太阳能组件因为具有温度系数低、弱光发电性好等特点,同时具备能耗低、无污染、柔性可弯曲、光照角度要求低等优势,最适合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技术需求,可广泛应用于医院、商场、学校、停车场、别墅、居民区、工业厂房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建筑物屋顶。所以,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分布式光伏领域的应用将会不断扩大,并带动上游铟、镓、硒、碲等稀有金属的需求增长,也会带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关注铟、镓、硒和碲等稀有金属的投资价值。相对而言,多晶硅的成本下降空间则是有限的。尤其是自铜铟镓硒薄膜发电电池开始规模化量产以来,效率基本保持每年1~1.5%的提升速度,并带动组件成本的不断下降。而作为光伏电池的重要原材料,稀有金属铟、镓、硒等的需求也有望得到拉动。
从全球来看,近几年随着薄膜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装备性能的持续提升,薄膜发电技术产业化的步伐亦逐渐加大。并预计2019年,全球分布式光伏市场总投资额有望超出1140亿美元。并网技术标准是保障光伏可靠并网、安全稳定运行和高效消纳的基础。
何国庆透露,目前该技术已在江苏和北京进行了示范应用,进一步成熟后可在全国推广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还可用于光伏发电的技术评价和质量监督。其中,光伏发电项目新采购的光伏组件应满足工业和信息化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相关产品技术指标要求,如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5.5%和16%、高倍聚光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不低于28%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单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在19%左右,多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则是18%左右。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光伏技术和产品,采取差别化的市场准入标准;采取了不强制要求光纤通信、不要求低电压穿越、不要求并网检测等简化并网措施,以保障分布式光伏的顺利并网。
首轮标准并不高今后还将循环递进在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方面,《意见》在光电转换效率和衰减率两大指标上提出了量化标准。近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此外,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项目也在6月初通过验收。不难看出,《意见》首轮提出的门槛并不高,我国光伏制造骨干企业普遍都可以达标。针对信息监测方面,由于不要求分布式光伏上光纤等专网通信方式,分布式光伏发展给电网的监控带来较大困难,目前分布式光伏大都处于不可预知、不可监测、不可控制的状态。与风电主要是集中式发展不同,光伏发电市场存在大量分布式开发方式,由于分布式开发点多面广,单个容量小、投资少,并网标准要求过高就会大幅增加并网成本。
如果说2010年那一轮疯狂扩张及其后的产业洗牌,是确立了光伏上游制造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路线及其产业格局,新一轮的洗牌,将很可能经由下游电站系统的质量与产品性能而拉开竞争者之间的距离。当分布式光伏容量在一定区域内达到一定比例时,会对电网运行带来较大风险。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笔者笔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亟须升级,这已经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为进一步提高相关企业建立技术优势的意识,《意见》还明确,国家能源局每年将安排专门的市场规模实施领跑者计划,要求项目采用先进技术产品。
《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针对分布式就采取了不强制要求光纤通信、不要求低电压穿越、不要求并网检测等简化并网措施,以保障分布式光伏的顺利并网。与目前我国在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一样,实施领跑者计划,并且对其技术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给最新的光伏产品技术和商业运用模式树立参照标杆,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先进技术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促进光伏产业整体技术迅速升级。
参与并承担了该项目研究工作的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所副主任何国庆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牵头承担,该项目构建了我国光伏发电并网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通用、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及质量评定、运行维修和并网检测四大类80余项标准。何国庆告诉笔者,对于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其并网特性与风电场上有很多共同点,所以光伏电站并网标准制定时充分借鉴了风电标准的经验和教训,《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在有功功率变化、低电压穿越、电网适应性等方面,有所同也有所不同,突出了光伏短时功率变化更快、逆变器控制性能更好的特点。
进入6月,光伏行业新政频发,剑指产业整体技术升级缓慢、并网技术标准缺失的发展顽疾。组件的转换效率在上述电池数据基础上分别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项目还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光伏发电并网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11项,均已发布或报批。据悉,领跑者计划对先进技术产品要求更高,如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6.5%和17%以上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循环递进机制的逐步建立,必将加速光伏发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制造和应用两方面市场入手,我国光伏技术产品和发电并网准入标准将进行双升级。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光伏技术和产品,采取差别化的市场准入标准;采取了不强制要求光纤通信、不要求低电压穿越、不要求并网检测等简化并网措施,以保障分布式光伏的顺利并网。这意味着,我国将建立完善的光伏发电并网标准体系,为我国并网光伏电站的建设、验收、运行和维护提供全面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在提出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的同时,还附上了一句:上述指标将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为进一步提高相关企业建立技术优势的意识,《意见》还明确,国家能源局每年将安排专门的市场规模实施领跑者计划,要求项目采用先进技术产品。
我国光伏产业如果还是扮演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未来之路将无以为继。孟宪淦指出,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光伏技术和产品,采取差别化的市场准入标准,将有利于支持先进技术产品扩大市场,加速淘汰技术落后产品,规范光伏发电技术和质量监督管理。
与风电主要是集中式发展不同,光伏发电市场存在大量分布式开发方式,由于分布式开发点多面广,单个容量小、投资少,并网标准要求过高就会大幅增加并网成本。据他分析,今后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市场准入标准每年将提升0.3%~0.5%。近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轮标准并不高今后还将循环递进在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方面,《意见》在光电转换效率和衰减率两大指标上提出了量化标准。
笔者了解到,6月3日,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项目通过验收。为此,我们开展了分布式光伏网格化功率预测和运行控制技术研究,采取分区域、画网格的方式对分布式光伏进行预测和监测,可实现15分钟一次的运行信息采集和存储,大大提高了分布式光伏的可知可控性。
当分布式光伏容量在一定区域内达到一定比例时,会对电网运行带来较大风险。据悉,领跑者计划对先进技术产品要求更高,如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6.5%和17%以上。
何国庆告诉笔者,对于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其并网特性与风电场上有很多共同点,所以光伏电站并网标准制定时充分借鉴了风电标准的经验和教训,《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在有功功率变化、低电压穿越、电网适应性等方面,有所同也有所不同,突出了光伏短时功率变化更快、逆变器控制性能更好的特点。光伏并网标准体系完善进程加快与光伏上游制造业因光伏产品技术升级缓慢,而缺乏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一样,对于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而言,并网标准的缺失,也已经成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可这光环的背后靠的是规模化效益,而不是技术与质量效益。此次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循环递进机制的建立,意味着这将是一场持续而长久的光伏产业淘汰赛。此外,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项目也在6月初通过验收。何国庆透露,目前该技术已在江苏和北京进行了示范应用,进一步成熟后可在全国推广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还可用于光伏发电的技术评价和质量监督。
参与并承担了该项目研究工作的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所副主任何国庆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牵头承担,该项目构建了我国光伏发电并网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通用、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及质量评定、运行维修和并网检测四大类80余项标准。组件的转换效率在上述电池数据基础上分别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
进入6月,光伏行业新政频发,剑指产业整体技术升级缓慢、并网技术标准缺失的发展顽疾。不难看出,《意见》首轮提出的门槛并不高,我国光伏制造骨干企业普遍都可以达标。
《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针对分布式就采取了不强制要求光纤通信、不要求低电压穿越、不要求并网检测等简化并网措施,以保障分布式光伏的顺利并网。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单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在19%左右,多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则是18%左右。